本文整理了5篇关于「教学理念」的教学学习范文供大家借鉴参考,希望能帮助大家在教学学习中写教师教学理念相关文档的时候提供一个有效的参考,助你解决相关写作问题。
no.1 教学理念-第1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 基本理念 学习心得 教学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制订的,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标准》是整个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它的内容涉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基本理念、数学课程设计思路、数学课程目标(总体标准、学段目标)、数学课程内容标准、数学教学建议、数学评价建议、数学教材编写等各个具体领域,体现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一次数学课程改革是革命性的,将对我国今后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2001年7月《标准》正式颁布以来,全国各地数学教育工作者掀起了学习《标准》的热潮。
《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标准》的思想基础,是构建整个《标准》的基石。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一课程改革的总趋势,充分反映了数学课程要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时代的要求。《标准》中的每一部分都是基本理念物化的结果,都与这些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反映在《标准》的“前言”和“基本理念”这两部分内容中。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本人认真学习《标准》的基本理念。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学习《标准》基本理念的心得体会,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和同仁。
一、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能以培养数学家、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性的发展。《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也能够为每一位学生所掌握,要特别关注学困生,让他们对数学不会产生太大的厌倦与恐惧。“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数学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等等。也就是说,数学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数学课程不能单纯从已经是最终结果的那些完美的数学结构开始,不能采用向学生硬性嵌入一些远离现实生活的抽象数学结果的方式进行,而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数学知识。这样,数学课程才能较好地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上数学的联系,才能有益于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生活中有用的工具,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真正达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数学学习要包括“过程”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学习是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的,它是一个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个性品质的过程,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标准》的这一理念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强调了学生数学探索的经历和得出数学新发现的体验。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进一步认识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要让数学学习应当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四、数学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定位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标准》的这一理念,明确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发展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应当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要作出改变,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者”是指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数学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与良好的心理氛围。“引导者”是指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合作者”是指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学习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数学学习上的指导和建议。
五、数学教育评价应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标准》的这一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评价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要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范围,把学生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调查过程、探究过程、运用前提形成假设的过程、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推理和计算的过程、使用技术手段的过程等等都纳入评价的视野。“改进教师的教学”是数学教育评价的一个主要目的。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分析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找到改进教学要点,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另外,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的目的,《标准》还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六、数学课程要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可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几何化、直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解题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技术、方法和工具,是营造新的数学学习环境、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理念的一个重要保障。作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劳动中解脱,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在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no.2 教学理念-第2篇
关键词: 物理概念;中学;教学研究;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33-01
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然而,中学物理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论文就如何改善物理概念教学展开探讨。
一、物理概念的动态性
认清物理概念的特点,才能进行有效的改革。物理概念具有特殊的“科学概念”。它是在大量的物理事实(包括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对物理事实是一种近似的、然而又是突出本质的反映[1]。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认识水平、认识方法的阶段性,物理概念的定义是操作性、思辨性、模糊性和实践性的辨证统一,物理概念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无限接近它所描述的客体。所以,在建构主义看来,物理概念是在大量观察、实验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将一些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概括而成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无限接近它所描述的客体。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必须考虑到物理概念的这种动态发展特点。
二、物理课堂传统教法的误区
传统的概念教学,常常忽略物理概念的动态性,认为只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现阶段主要表现为教师上课时,直接给出概念或定义,然后对此进行巩固练习,加深理解;或提供一堆数据或物理现象,归纳出共同点,然后得出概念,再进行巩固练习,加深理解。结果造成了学生普遍存在“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
学生形成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动手、动脑、动笔、动口等活动,特别是需要经过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反复的相互作用和结合的过程。然而,传统教学认为,概念是人为规定的,作为学生,用不着再去探究。
三、根据认知规律改变教学策略
从物理认知学习模式图中,可以看出,良好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形成合理的物理概念认知结构,科学地解决物理问题的策略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渗透探究学习策略如激发兴趣、创设疑问,让学生历经一遍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学生掌握概念的有效途径。按照“创设物理实验,观看物理现象,采集数据,归纳出共同点,然后得出概念,再做巩固性练习,加深理解”的模式展开概念教学,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因为它是从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归律。下面就以“加速度实验探究学习”为例,进行说明。
激发兴趣:先演示小球先后在倾斜角不同的斜面上滚动的实验,让学生在感性上对速度变化快慢有个初步认识。再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赛车、高速列车、自行车、运动员等视频(其中包含v相同、t相同、v和t都不同的情况)
创设疑问:谁的速度“增加”得快?如何表示速度增加的快慢?
思考联想:怎样表示物置变化快慢的
动手操作:(1)根据视频内容,猜想一下速度变化快慢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给学生提供仪器:气垫导轨、光电门(两个)、数字计数器(两台)、滑块(两块)。要求比较两滑块速度改变的快慢,并向学生说明用挡光片的宽度除以时间即为物体在挡光处的瞬时速度,记下相邻两个光电门所记录的时间,可以算出时间段,这样既测出了某个位置的速度,又测出了两个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3)在老师已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学生动手设计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可提示:一个滑块在轨道上的速度慢慢增大,另一滑块在轨道上的速度增大得较快。(4)分析实验数据,定量比较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5)讨论交流,得出比较速度变化快慢的依据——加速度。
体验实践:起跑过程的加速度
平等切磋:加速度与速度及速度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整合课堂:例题及辨析
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主的形式。同时做个体研究、小组研究和班级集体讨论研究。做到把学生作为主体,充分注重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指挥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能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他们的学习、掌握物理概念规律。
探究学习策略的训练的一般要经过策略感悟、策略演练、策略反思以及策略迁移四个阶段。下面以概念相异比较策略训练案例进行说明。
策略感悟: “加速度”的概念
(一)找出相似的概念
加速度、速度
(二)进行异同比较
l、相同点:都与快慢有关;都是变化率
2、不同点: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加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变化量和时间的比值(速度的变化率)。
(三)掌握联系
加速度与速度方向一致,则速度变大;加速度的大小反映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四)巩固练习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的加速度。
探究:小球沿斜面的运动可近似看成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猜想一下加速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策略演练:加速度和速度变化量
策略反思:l、还有哪些概念适用此策略?
2、此策略的操作条件、范围、程序是什么?
策略迁移:一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四、小结
从探究试验可看出,与传统教法相比,在内容和要求水平一样的前提下,探究法体现以“学”为中心,以教学习方法为目的的特点,讲究教学策略,使学生学得“更好、更快、更高兴”。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no.3 教学理念-第3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概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196-01
一、理解物理概念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是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也是教学的出发点。物理概念 反映物理现象,是建立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而形成的。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又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物理世界中,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成为物理思维的有力工具。所以,如何突破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是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物理教学中,只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进行判断和推理,也才谈得上灵活应用。例如高一学生对瞬时速度概念理解不正确,把它理解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因而他们在回答“自由落体在第二秒钟内落下多少距离时”说:“9.8米”。问他们怎么得到的,学生则说:“第一秒末的速度为9.8m/秒,这表示在第一秒后的一秒钟内下降9.8米”。这显然是错误的。物理学中的定律、定理和法则等都是用有关的物理概念总结出来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学好物理概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根本意义。
物理学中的概念很多,有些概念比较简单,如物体、运动、路程、位移、导体等,有些概念则比较复杂,学生不易理解,如力、惯性、质量、速度、加速度、功、能、电场强度、电势等等,对这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能否使学生真正地理解,直接影响到物理学的学习,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学好。因此对物理概念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要人物之一。
二、引入概念的基本途径
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教学设计时必须通过感知活动,观察实验,科学抽象,归纳总结,理解运用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在获得研究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认识加工,思维整理,从而突破对物理概念的认知和理解。
1、通过感知活动,为概念的形成提供认识基础。
物理概念的形成是极为复杂的认识过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物理问题勤观察,勤记录,勤比较,以收集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具体的感性认识。例如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组织兴趣小组及有目的的综合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问题,并通过观察、记录、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
2、通过观察实验,为概念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特别来源于观察和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伽俐略就是通过比萨斜塔上著名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来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错误结论,再如摩擦力的概念,不少学生有这样的错误概念: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它的方向总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为了纠正这些错误认识,我们首先演示图1所示的实验,让学生感到上述观点似乎是正确的。接着进行图2图3图4所示的实验。图2中木板上面的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和它的运动方向相同,并“促进”它的运动,这就与“摩擦力总是与运动方向相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相矛盾;图3中物体之间的正压力大小,虽与重力有关,但并不等于重力,而在图4中,正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毫无关系。通过这些有效典型的实验,强烈对比,学生头脑中的片面的认识就会发展成为全面的认识;错误的认识就会转化为正确的认识;表面的认识就会深化为内在的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概念形成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揭示隐含的不易察觉的规律,从而形成稳固的概念。例如,用两张相同的纸片,一张摊开,一张揉成团,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让它们自由下落,结果同样重的纸片下落也有快慢之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瞬间就被质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瞬间就被调动起来了。
3、通过逻辑推理,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no.4 教学理念-第4篇
要创新历史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具有层次性和联系性强的特点,其中包含了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起因和结果、中外历史间的关系、历史和现今的联系等。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自主分析历史和了解历史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去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重视学生在分析问题、概括问题、比较问题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历史教学理念需要创新
要想创新教学,离不开教师新的教学理念,这是创新的前提。新的教学理念指导着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但是在当今历史教学中,还延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还是比较重视应试教育的,正没有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体验和发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既教给学生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主宰者,只强调自己的教,而不重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的。为了学生将来的发展,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成为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场所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传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会给学生增加更多的学习负担,抑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新时代的教师要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要在教学中树立创新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在历史教学中,教学手段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技术随时变化着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内容都在不断地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需要不断变换教学手段,而这些变换都需要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对教材钻研的主动性。在历史课堂上,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依靠学生探究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所以,初中历史教师不管运用哪些教学手段,都要考虑到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另外,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可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所以,教师在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有效利用校本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进一步探究历史资源,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整个过程就是教师在不停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是紧张和无趣,对历史教学毫无兴趣可言,甚至会产生厌烦心理。所以,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首先,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其次,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不管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下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都要体现民主和尊重,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了解,共同合作探究。最后,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大胆想象、大胆发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no.5 教学理念-第5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 教学理念 能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144-02
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指导性原则,也是一门课课程标准制定时需要着重注意的重要部分,只有理解和掌握教学基本理念,我们才能更好地落实和执行当前的教学改革和新的课程标准,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随着时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为了适应新时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大学物理教师必须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根据当前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物理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能够结合工程实际,灵活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及坚忍不拔的科学品格,强调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为了实现大学物理课程总体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应遵循以下五条基本教学理念。
1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调动与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之所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是理论加举例讲授的“注入式”教学,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主动性不够,个性受到压抑,其知识范围也被压缩到狭窄而单一的方向上。学生对所学知识麻木地接收,靠死记硬背掌握,难以开发学生内在潜能及创新性思维,难以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专长,必将限制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为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通常根据知识内容特点,注重以教师为主导的兴趣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师根据演示或展示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联想、类比等方式大胆猜想假设,引导和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分析探索,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初步结论,教师再从理论高度上进行详细的讲解与知识补充,揭示问题实质,最后拓展知识内容,并指导学生实践,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类以的实际问题,这些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己动脑、主动发现、探索研究的情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改变了学生以前那种:“只唯书,不质疑;只唯师,不发问;只顺藤摸瓜,不会逆向思维的弊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实现从“让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2 加强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讲授知识的同时,突出物理学研究问题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以思想和方法带动知识的传授。物理思想是智慧的结晶、创新精神的体现,物理方法是成功的实践和解决问题的手段,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物理学蕴含着丰富的物理思想,如:对称性、守恒性,对立统一性思想等等。运用对称性思想,我们理解与掌握电磁学中,电生磁,磁生电的相互关系;学习在相对论中,s参考系与s’参考系的相互转换等;运用守恒性思想分析动量,角动量,能量,电荷的定恒问题;用对立统一思想理解光的干涉与衍射,光与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等。物理学里也包含有大量的研究方法,如模型法、类比法、归纳法等等。对于抽象和深奥的物理理论,一个好的物理模型,既直观、又形象,往往能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便于学生理解新的理论,实现思维的创新和知识的迁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提取、建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比如类比法:在教学中,通过质点与刚体,动量与角动量,电与磁,干涉与衍射等的类比,有助于寻找物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共性,区别个性,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通过把抽象的和具体的类比,未知的和已知的类比,不仅使难点化解,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辐射式思维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归纳法用的就更多,比如在静电场中,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归纳方法,由点电荷入手,拓展至带电直线,带电圆环,再到带电平面,一般的带电体等等。
应该说,物理思想帮助我们从更高的高度,更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物理方法为我们指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以思想和方法带动知识的传授,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物理思想和方法,才能实现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3 突出能力、素质培养
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对于学生而言,知识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只是掌握知识是不够的,而应当善于使知识内化为能力,使知识得到消化、吸收与发展,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我们要避免“高分低能”“有才无德”“高学历、低素质”等问题。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物理思想方法的传授,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教师应注意挖掘物理学史中素质教育的资源和素材,向学生展示物理学的“真、善、美”。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物理学不仅有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功能而且有社会教育和传播思想文化功能。物理学是“求真”的,一切严肃而认真的物理学家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原则;物理学是“至善”的,物理学致力于为人类服务把人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创造财富;物理学是“美”的,物理原理的简单美、对称美、结构美、和谐统一美、物理学家们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人格之美等等。
4 体现时代感与前沿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跟踪物理学发展动态,把前沿知识内容“普物化”,把新理论、新技术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教学。物理学是开放的学科,发展的学科,教学内容中要适当增加和充实21世纪以来的最新的物理思想与物理知识以及发展动态,开拓学生视野和知识面。比如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混沌、熵与信息、超导、激光三维成像制导、偏振光导航”等等近、现代物理学新知识、新概念,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情况等等,体现物理学的时代感与前沿性。
5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这一教学理念是由于物理学本身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联系实际,把物理知识与工程技术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物理知识不是抽象乏味的,而是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并且使学生对物理学增加亲近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可以讲日常生活中的电晕现象、电磁炉、立体电影等;工程技术中的静电除尘、测速仪、扫描隧穿显微镜;国防军事上的激光武器、电磁炮、陀螺仪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学以致用的思想。